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经济要闻 >
事关河南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!《征求意见稿》来了
发布时间:2023-10-22 19:20:26 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 浏览量:0

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也是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。如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?近日,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《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征求意见稿》),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《征求意见稿》从规划基础、总体格局、保护要求、传承利用等七大方面进行划分,具体内容有哪些?一起来看。

目标丨2035年全面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

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(传统村落)及历史文化街区、历史地段、历史建筑、大遗址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世界文化遗产、国家文化公园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工业遗产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、重要景区等。

记者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,截至目前,全省已公布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座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1个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个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7个、中国传统村落274个、省级传统村落758个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5片、历史建筑2473处;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,纳入大遗址26处;世界文化遗产5项、国家文化公园4处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3项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0项;国家工业遗产5项、省级工业遗产12项;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、重要景区591处。整体上,要素类型丰富、文化价值多元。

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、利用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,《征求意见稿》明确,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,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、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,建立分类科学、保护有力、管理有效的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做到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,确保全省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。

图片

到2025年,初步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,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,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。2035年,全面建成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整体保护、合理利用、活态传承,突出华夏文明之根、中华文化之源、黄河文明之中心,构筑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,成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。

同时,还明确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规划范围,与河南省行政辖区范围一致,包括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,总面积约为16.57万平方公里。

格局丨构建“一轴一核三重点、六线六片多节点”空间结构

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自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在中原地区初露曙光,历经夏、商、东周、东汉、魏晋、隋唐至北宋达到鼎盛,这一区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。

为充分展现河南省的历史文化胜景,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构建“一轴一核三重点、六线六片多节点”空间结构。

图片

其中“一轴”是依托古都城镇群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河南段),联动沿线各市县,彰显黄河文化在河南的根源性、延续性、融合性、核心性,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轴。“一核”是郑汴洛世界级中华文明根源保护传承创新核心区,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最为密集、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,围绕“三座城、三百里、三千年”,展现“华夏文明主根、国家历史主脉、中华民族之魂”。“三重点”为安阳、南阳、商丘中原古都保护传承创新中心,重点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、历史城镇村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突出河南极具代表性的殷墟文化、中原文化、楚文化、三商文化等。“六线”为丝绸之路、大运河、长城、长征、万里茶道、京广铁路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带。“六片”为豫中、豫北、豫东、豫西、豫南、豫西南综合文化片区。“多节点”为类型多样极具代表性的资源节点。

保护丨守住文化根脉,让现代化河南底蕴更深厚

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文化基因,让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发扬光大、重放异彩。《征求意见稿》围绕完善保护名录和分类保护重点两大类别提出要求。

如何完善保护名录?在挖掘潜在保护对象方面,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,以自上而下的普查和自下而上的建议相结合的方式,大力挖潜具有价值内涵、潜在的保护对象。合理推进“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”,逐步实现“市市有街区、县县有地段”。持续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 (传统村落) 等各类保护对象的申报和认定工作,根据相关文件及标准,经科学评估,提出增补(认定)与申报建议名单。鼓励市县建立地方保护名录制度,对本辖区内历史城镇村等资源的保存状况、价值特征、资源数量、发展瓶颈、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,做好摸清家底的工作,加快认定公布市县级保护对象。建立动态保护机制,完善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(传统村落)、街区、历史地段等保护资源的名录管理制度,建立预备名录、正式名录和濒危名录结合的国家级、省级保护名录动态管理机制。

图片

同时,对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(传统村落)、街区、不可移动文物、历史建筑、历史地段、其他遗产进行分类重点保护。

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?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保护和延续传统的建筑特色与整体的环境风貌,整体保护名城传统格局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,加强空间特征的保护和延续;突出重要道路界面、传统街巷界面的空间连续性,传承传统营建智慧;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、体量、风格、色彩。落实各级保护区划及保护管理规定。延续名城历史文脉,正确处理名城内部及周边资源的继承、保护、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;探索历史文脉空间整体、系统展示的新路径,展现时代风貌。

历史文化街区要保护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与和谐性,保护历史真实性、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。

在历史地段,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积极划定历史地段,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历史地段内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,保护历史环境和景观环境。保护历史纪念场所,重要历史事件、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场所等,设立标识说明,扩大其纪念与教育意义。保护历史地段地域性特征,保护有特色的空间格局、肌理和风貌特征,严格限制与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构筑物建设。

传承丨在保护中发展,在传承中利用
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城市建设的加快,我省如何在传承中利用?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创新活化利用、融入城乡建设、推动文旅融合、弘扬历史文化四个方面。

我省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利用,激活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(传统村落)的时代功能,构建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(传统村落)为支撑的中原文化展示集群,创新传承利用方式。改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,优化交通设施,完善市政管线、环卫设施建设;创新发展老字号,改造提升传统业态,发展新兴业态,建设特定功能区,完善城市功能。

做好文物开放利用。赋予文物适宜的当代功能,文物建筑开放为博物馆、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,开展各类教育活动。宣传交流传统文化,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运营。重点实施文物建筑保护和展示利用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,契合原有空间,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。

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。延续历史建筑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拓展新功能,鼓励对公众开放以文化体验、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新为主的功能。结合需求引导历史建筑转化为与文化价值特色相适宜的经营功能。保持历史建筑在原有文化价值基础上提升性能,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、典型构件,采用新材料、新技术,有效提升历史建筑消防安全、无障碍、节能等性能。

图片

工业遗产焕发新彩。宣传历史成就,丰富功能业态,发展创新经济,赋能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省市县三级老工业博物馆体系。

加强革命旧址分类合理利用,做好革命文物征集保护和研究宣传,弘扬革命精神。

推进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,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遗展示活动,保持文化空间场所的景观环境和场地特征。促进非遗走入大众,依托文化遗产日、重要传统节日,开展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,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推广。

行动丨结合城市有机更新,积极探索延续城市文脉等

如何在城乡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?目前,我省各古都、名城结合城市有机更新,在传承黄河文化、延续城市文脉、彰显中原特色等方面积极探索。

据了解,开封市按照“灰色基调、限高十五、小式建筑、宋式风韵”的原则进行设计引导,加强本土文化符号融入城市风貌。安阳、浚县等地在坚持老城文脉传承延续的前提下,通过微更新等方式,对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提升,营造富含本土特色的宜居空间,激发了传统街区的新活力。郑州、洛阳、焦作等地注重挖掘工业遗产价值,打造了芝麻街1958双创园、洛阳天心文化产业园、焦作西大井1919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,探索出工业遗产复兴活化的新模式。郑州市、洛阳市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,合理规划产业,植入研学旅行、文创研发等新业态,打造高品质城市文旅空间。

图片

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强化城乡风貌特色、改善人居环境品质、融入现代生活等。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;新城新区注重传承与发展;做好本体改善,加大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整治力度;通过数字化、创意化展现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生活,将品质化、生活化的文化传承利用融入现代生活。

为推动文旅融合,我省将着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提升文化配套服务设施,改造提升遗产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、加强城乡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。

来源:河南政府网


打印    分享